工匠炫耀一下的愿望没能实现。
大家饶有兴致地围着车子讨论, 还有人摸着车身,问他该怎么骑。
那人在他的指导下摆好姿势,试探着往前骑, 他则站在一旁,随口闲话一样:“这个车轮可不简单, 我当时……”
“哎呦呦, 小心。”骑车的人不太熟练, 差点歪倒, 围观的人一窝蜂地围上去扶住他。
被打断的工匠:“……”
他清了清嗓子, 说出自己知道的技巧:“别太慢了,得让它动起来,不然非得摔倒不可。”
“好, 好,我再试试。”那人调整好姿势, 准备继续。
工匠轻咳一声:“别看这链子就这么一小截, 可不好做……”
“嚯!”
那人掌握了诀窍, 车子一下子蹿了出去,他骑得高兴,踩得越来越快,速度也越来越快,一群人看得热血上头, 也跟着咋咋呼呼地跑,工匠身边一下子就空了。
再一次被打断的工匠:“……”
他叹了口气, 转身想回到屋里静一静,却看见几个人留在原地没有动,还目光灼灼充满期待地看着他。
还是有识货的。
工匠的动作一下子矜持了不少:“你们……”
“我们也想骑,你这儿还有别的车子吗?拿出来我们帮你试试啊。”
……
都是纯手工制作, 哪怕宣宁提出了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线的概念,但纯手工制作的车子产量感人。做了两辆自行车,摸出来门道之后,工匠们纷纷把精力转移到了三轮车上。唯二的自行车有了专用直升机一样的待遇,一辆留在县城,一辆留在农庄,专供有急事的时候传递消息用。
三轮车能运货能运人,方便了不少。尤其一早一晚定时出发,像班车一样把人送到地方,因为省了不少时间和力气而广受好评。
另外,宣宁利用这两个月的空闲时间,把其中一部分医书抄录了一遍,然后找几个人分别誊抄,给医馆的陶济送去了一份。
当天,陶济没有回应,负责送书的人说对方从拿到书开始就一直在看,一会皱眉摇头,念叨着“这样不对”,一会又恍然大悟,击掌赞叹“原来如此”,连他走了都不知道。
宣宁对此毫不意外。
医学知识浩如烟海,每一点都能深挖出一本书,往往这本书还厚得可怕,能直接当搬砖打死人。偏偏两边文字并不相通,她没法直接拿出一本书来让别人看,还得有个简单翻译的过程。
可书实在是太厚了,宣宁哪怕当场化作八爪鱼,拥有许多个可以帮忙写字的触角,也不可能在两个月之内把所有医书都抄录一遍,所以她只能权衡过后,选出了几个最要紧的方面。
按照陶济的反应,他在看的应该还是中医部分的一些内容。后面还有人体解剖图和对各个器官的分析,她当时实在没法对着画出来,拿练字用的描摹纸按在书页上画的,画废了好几张才勉强有了那一张成品。她担心有什么误会,还尽可能地多抄了一些描写,想着哪怕自己画的实在太差,有了指向性的文字,应该也不会偏离太多。
*
陶家。
陶济翻完了第一本小册子,只觉得前所未有的充实。写这本书的不知道是哪位或者哪几位神医,虽然有的地方他不太赞同,但总体来说字字珠玑,看得他热血沸腾,很想立刻就遇到几个相关病症,好让他大展身手。
看完第一本的时候,天早就黑了,陶济不饿也不困,在房间里激动地踱步。
他手里只有几本医书,都快被他翻烂了,没想到还能得到这么一本小册子,狂喜都不足以描述他的心情。
兴奋了一会,陶济的目光落在了其他小册子上。
今晚他是不可能睡着了,不如一口气看完。
这么想着,陶济面带微笑,翻开了第二本小册子。
一张纸掉在了地上,陶济看了几眼,没能看懂,但是绘图的人贴心地在下面标了一行小字,陶济就歪头去看。
他在心里默念几遍,脸上的笑容渐渐凝固,“啪”的一下把图反扣在了桌子上。
那上面写着:人体解剖图。
人体,解剖。
陶济呆坐在原地,脑子里是这两个词反复回荡。
他刚才只是短暂地看了一眼就没再看,本就模糊的图在脑海里扭曲变形,变成了血一样的红色。缝隙里似乎还有恶鬼和死人,朝着画外的他笑得诡异。
陶济自己坐在房间里发抖,找借口把妻儿糊弄了过去,没让他们进屋。他神经质地一会看看门框,一会看看床底,吓得不敢睡觉。等到了半夜,担惊受怕了好几个时辰的陶济心一横牙一咬,凑在蜡烛前,重新看向了那张可怕的图。
半透明的纸张上是黑色的轮廓,看起来非常正常。
看来是自己吓唬自己了。
陶济在心里自嘲一句,大晚上的也不想看自己切开是什么样,就去看另一本小册子上的文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