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07年,中国仍旧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之中,国家的命运犹如风雨中飘摇的残烛,随时都可能熄灭。自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后,接二连三的不平等条约如同沉重的枷锁,死死地套在这个古老国度的脖颈上,使得主权丧失、经济凋敝、百姓苦不堪言。
清政府对内依旧施行着腐朽且专制的统治,虽在表面上搞着一些所谓的“新政”“预备立宪”,可实际上大多是敷衍塞责之举,并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,也无法改变国家日益衰败的颓势。而在民间,有识之士们目睹国家这般惨状,心中的革命之火越燃越旺,他们深知唯有彻底推翻清政府的统治,才能挽救民族于危亡,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。
《光绪朝皖浙起义纪略》中记载:“丁未年,徐锡麟、秋瑾等革命志士,心怀报国之志,愤于清廷之腐朽,遂于皖浙之地,谋举义事,以图唤起民众,推翻满清统治。其举事之壮烈,抗争之激烈,虽终遭镇压,然其精神震撼人心,于国中播撒革命之种,令众多热血之士,更添革命之决心也。”从这段文献资料里,不难看出当年皖浙起义爆发时的那股壮烈与决绝,那些革命志士们明知前方是九死一生的险境,却依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,只为了心中那个让国家重获新生的理想。
葛明,是个性格坚毅且果敢的年轻人,他心中对国家的热爱犹如熊熊烈火,燃烧不息,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列强的欺凌更是充满了愤恨。为人重情重义,只要是认定的同伴,便会与之肝胆相照,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,从不退缩,总是冲在前面,有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。葛明原本在浙江的一家武馆里当教头,平日里教授学徒们武术,强身健体,也时常给他们讲述一些英雄豪杰抗击外敌、保家卫国的故事,在潜移默化中向他们灌输爱国的思想。
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,武馆里的学徒们正在院子里刻苦练习着武术招式,葛明在一旁认真地指导着。这时,一位许久未见的老友匆匆来到武馆,把葛明拉到一旁,神色凝重地说:“葛明,如今有件大事要发生了,徐锡麟、秋瑾等几位革命志士正在谋划在皖浙两地发动起义,想要推翻这腐朽的清政府啊,你可知道此事?”葛明一听,心中猛地一震,他此前也听闻过这些革命志士的名号,对他们的革命理念很是钦佩,当下便急切地问道:“我知晓他们一直在为革命奔走,可这起义之事,准备得如何了?可有需要我帮忙的地方?”老友看他这积极的态度,微微点头,压低声音说:“他们正在联络各方力量,召集志同道合的人,我想着你在这浙江一带也算有些威望,又有这身好武艺,若是能参与其中,必能助他们一臂之力呀。”葛明没有丝毫犹豫,当即就应了下来,说:“国家到了这般田地,我早就想做点什么了,只要能为起义出份力,哪怕是赴汤蹈火,我也在所不辞。”
从那之后,葛明便开始秘密地参与到起义的筹备工作当中。他凭借着自己在武馆的人脉,联络了不少平日里就对清政府心怀不满、渴望改变国家命运的热血青年,把他们召集起来,向他们传达起义的计划和意义,众人听后,都热血沸腾,纷纷表示愿意追随。
在筹备的过程中,葛明还结识了一位从安徽赶来的革命者,名叫陈风。陈风带来了徐锡麟那边的一些消息和指示,他告诉葛明,徐锡麟准备在安庆率先发动起义,炸毁官府的军械库,夺取武器,然后率领起义军攻占安庆城,而秋瑾则会在浙江绍兴这边响应,组织起当地的力量,一同对抗清军。葛明听了,深知此次起义的危险性,但他心中没有丝毫畏惧,只是想着如何能让起义更加顺利地进行。
随着起义日子的临近,葛明越发忙碌起来。他和同伴们一起暗中收集武器,虽然大多只是些简易的刀具、棍棒,但在他们眼中,这也是反抗的希望。同时,他们还在四处打探清军的部署情况,以便制定应对之策。
然而,就在起义即将发动的前夕,意外却发生了。不知是哪个环节出了纰漏,清军似乎察觉到了一些异样,开始在浙江一带加强了戒备,到处搜查可疑人员。葛明他们的行动也变得越发艰难起来,有几次差点就被清军发现了。
在一次秘密运送武器的过程中,葛明和几个同伴正赶着一辆装满武器的马车,准备运往起义的集结点。可刚走到半路,就遇到了一队清军的巡逻兵。清军看到他们的马车,觉得可疑,便上前盘查。葛明心里一紧,但他很快镇定下来,笑着对清军说:“军爷,我们这是给乡下的武馆送些练武用的家伙事儿,没什么别的呀。”清军的头目上下打量了葛明一番,冷笑一声说:“哼,练武用的?我看不像吧,给我搜!”说着,几个清兵就朝马车走去。
葛明见状,知道不能让他们搜出武器,否则大家都得完蛋。他给同伴们使了个眼色,同伴们心领神会,就在清兵准备掀开马车的帘子时,葛明突然大喝一声,率先出手,朝着那几个清兵攻了过去。其他同伴也纷纷拿起武器,与清兵展开了搏斗。葛明凭借着精湛的武艺,几下就打倒了几个清兵,但清兵人多势众,而且很快就吹响了号角,召集来了更多的援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