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千千小说网>历史军事>喂!当乞丐去啊?> 第1407章 年 《永乐大典》编纂进展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407章 年 《永乐大典》编纂进展(1 / 1)

永乐五年,大明的天下正沉浸在一片蓬勃向上的气象之中。成祖朱棣以其雄才大略,开疆拓土,让这大明的山河愈发稳固,百姓的生活也渐趋安稳富足。京城之中,街巷繁华,商旅云集,处处透着盛世之象。而在这一片祥和背后,文化的传承与汇聚,亦成了朝廷极为看重之事,欲要将古往今来的诸多典籍、学识汇聚一处,编撰成册,以彰显大明的文化昌盛,也为后世留下无尽的智慧宝藏。

《明太宗实录》记载:“永乐元年七月丙子,上谕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曰:‘天下古今事物,散载诸书,篇帙浩穰,不易检阅。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,类聚之而统之以韵,庶几考索之便,如探囊取物尔。尝观《韵府》《回溪》二书,事虽有统,而采摘不广,纪载太略。尔等其如朕意,凡书契以来,经、史、子、集,百家之书,至于天文、地志、阴阳、医卜、僧道、技艺之言,备辑为一书,毋厌浩繁。’”由此可见,成祖朱棣对于编撰《永乐大典》这一宏大工程早有谋划,立意深远,期望能将天下各类书籍中的知识尽皆收录,便于查阅,这无疑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文化壮举,而解缙,作为这一工程的主持者之一,肩负着极为重大的使命,也为围绕“1407年 《永乐大典》编纂进展 我是解缙”的故事搭建起了基于史实的框架,让那段满是艰辛与智慧、关乎文化传承的历史有了清晰可寻的脉络。

我便是那解缙,字大绅,生得面容清瘦,却透着一股儒雅之气,双目炯炯有神,仿佛藏着无尽的学识与才情。自幼便聪慧过人,读书过目不忘,对那经史子集、诗词歌赋皆有涉猎,且颇有自己的见解,年纪轻轻便入朝为官,凭借着自己的才学,颇受圣上青睐。我为人耿直,心中有话便不吐不快,虽深知这性子在官场中或会招来祸端,可就是改不了,只想着凭借自己的满腹经纶,为这大明的文化事业添砖加瓦,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功绩来。

这《永乐大典》的编撰工程,自永乐元年圣上提出设想后,便紧锣密鼓地筹备起来了。我召集了诸多翰林学士、文人墨客,在京城的文渊阁中开始了这浩繁的工作。文渊阁内,书架林立,各类书籍堆积如山,众人每日便穿梭其间,翻阅、摘抄、分类,忙得不可开交。

起初,进展还算顺遂,众人皆是满怀热忱,想着能参与这等伟大的文化工程,那可是无上的荣耀啊。我将众人分成不同的小组,有的负责收集经部的书籍资料,有的专注于史部,还有的涉猎子集等各类杂学,分工明确,各司其职。

我时常在各个小组间巡查,看着那一本本珍贵的典籍被翻开,学者们认真地记录着其中的内容,心中满是欣慰,想着若是这《永乐大典》编成,那可真是功在千秋啊。

一日,我正在查看经部小组的编撰情况,那负责的刘学士过来,一脸愁容地说道:“解大人,这经部的书籍实在是繁多,且各家注解各异,咱们该以何种标准来选取收录啊,若是都收录,篇幅怕是太过冗长,可若有取舍,又怕遗漏了重要的见解,这可如何是好呀?”

我听了,微微皱眉,思索片刻后说道:“刘学士,此事确是棘手,然圣上既要求咱们备辑为一书,毋厌浩繁,那便尽量多收录些,只要是有价值的注解,皆可录入,莫要怕篇幅长,咱们这是在为后世留存文化火种呀。”

刘学士听了,点点头,说道:“大人所言极是,只是这工作量着实太大了,还望大人多给些时日才好。”

我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道:“无妨,这工程本就浩大,急不得,只要大家用心去做,总能完成的,你等若有难处,尽可与我言说。”

在这过程中,也并非一帆风顺,毕竟这众多文人聚在一起,难免会有意见不合之时,有时为了一个词条的收录、一种分类的方式,便能争论上半日。

有一回,史部的两位学士,张大人和李大人,就因为对于历史事件的编排顺序起了争执。张大人觉得应当按照朝代先后顺序来排列,这样条理清晰,便于查阅;而李大人则认为应按照事件的重要程度来编排,将影响深远的大事置于前列,更能凸显重点。

两人争得面红耳赤,互不相让,周围的人劝都劝不住。我听闻此事后,赶忙过去调解。

我笑着说道:“二位大人莫要争了,且听我一言。二位的想法皆有道理,然这《永乐大典》旨在全面收录,方便众人考索,那不妨咱们双管齐下,既按照朝代顺序罗列各朝之事,又在每个朝代之中,将重要事件着重标注,如此一来,不就两全其美了嘛。”

张大人和李大人听了我的话,思索片刻,觉得有理,便不再争执,各自去继续编撰之事了。

随着编撰工作的深入,书籍资料越积越多,那整理、校对的难度也愈发增大了。有时一个字词的错误,可能就得翻遍诸多书籍去查证,甚是耗费精力。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章